尽量避让、加大埋深、采用隔离桩加固……即将开建的乌鲁木齐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将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以确保沿线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的安全。
6月19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文物局了解到,13日,乌鲁木齐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接受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国家级专家审查,此前,乌鲁木齐轨道交通项目已接受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委托或组织的两次专家审查。5月31日,自治区文物局邀请北京、西安、兰州等地专家在乌召开论证会,对《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方案报告书》进行论证。
该报告书通过文物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的方法,查明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200米范围内的古遗址、古建筑、历史文化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物等文物现状情况,研究分析轨道交通盾构施工沉降和轨道交通运营期产生振动对文物的影响,评估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对文物安全性的影响。
一号线工程主要涉及11处文物,其中自治区级4处,分别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陕西大寺大殿、新疆人民剧场、毛泽民烈士办公室及宿舍故址;市级文物7处,分别为南大寺大殿、新疆省银行旧址、文昌阁、八一剧场、新疆医科大学行政楼建筑群、新疆大学解放楼、南花园小洋房。
距地铁线路较近的有4处,包括陕西大寺、新疆人民剧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新疆省银行旧址,其中距离最近的是陕西大寺,相距仅13米,并且建筑年代相对久远,从结构上更易受到地铁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影响。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地铁施工要在地表部分不破坏遗址的完整性,地下部分(深度一般在10米以下)不伤及遗址主体。据介绍,轨道交通对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产生影响主要是施工期间的地面沉降和运营期间的振动,针对地面沉降需要从选线、施工方法选择和施工技术方面采取措施,而对于运营期间的振动,首先从选线采取措施,再在所选线路的基础上对振源和振动传播路径、介质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以陕西大寺为例,一号线线路平面最大限度避让陕西大寺大殿,纵断面最大限度加大线路埋深,区间隧道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沉降控制最有效的盾构法施工,并且采取隔离桩、袖阀管注浆等加固措施,以减少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文物的影响。”工作人员说,报告书还将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根据《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一号线为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主骨架线路,贯穿了乌市主城区,为主城区内南北向的骨干线,提供了老城区与对外交通枢纽——机场的通勤。规划一号线起点位于主城区南部的三屯碑,途经南郊客运站、新疆大学、国际大巴扎等大型客流集散点,沿老城区内重要商业街解放路向北延伸,经过南湖广场(市政府)、人民会堂、自治区图书馆等公建场所,在主城区北部沿南北向主要客流走廊北京路布设,之后转向西北方向,终点位于地窝堡机场。线路全长26.48千米,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21座。
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的信息交流,并不代表中国防火网赞同其观点。中国防火网专注于动车、地铁等有轨车辆材料的防火阻燃标准测试与咨询服务,如DIN5510标准测试,BS6853标准测试,NFF16-101标准测试,NFPA130标准测试,EN45545-2标准测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