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今日披露(2011年10月8日), 上海地铁已经开始实施安全隐患大排查,将对运营设施设备故障缺陷以及运营管理作业制度开展全路网排查, 要检查关键作业环节,要检查非正常行车作业环节的操作程序,以及车调联控等行车作业安全规定的执行情况,促进管理规程和管理执行上的切实整改。
十一长假期间, 上海地铁10号线“9·27”事故调查组迅速公布事故调查结果,认定“9·27”事故是一起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责任事故。同时, 12名事故责任人员也受到严肃处理。及时公开的信息披露,让各类谣言没了市场,迅速稳定了群众情绪。
但要有效帮助市民恢复对地铁这一公共交通安全的信心,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地铁安全管理信息的透明化,让公众像11.15火灾后参与安全隐患排查那样,有效参与到地铁安全问题的排查中来,而不仅仅停留在地铁公司内部的自查自纠。
首先,地铁部门应及时公开关键作业环节的操作程序和各类安全规定。让公众有机会参与到地铁安全管理规定的探讨中来。
从事故调查组披露的本次事故直接原因来看,地铁行车调度员、接车站值班员都存在违规行为。可见,地铁公司已经设立了较详细的行车安全规定和非正常行车操作程序。为增强公众的知情权,就应及早向公众公开这些规定和程序。一方面增强公众对上海地铁安全管理严密性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上海市民有机会参与到地铁安全运行管理条文的探讨中来,集聚民智,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漏洞。
其次,地铁部门也应及时公开内部授权环节的各项规定。
从事故调查组披露的情况看,10号线列车之所以改为人工调度,是因为此前在未进行风险识别、未采取有针对性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申通集团维保中心供电公司就签发了不停电作业的工作票,并经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同意,在地铁正常运行时间进行了地铁10号线新天地车站电缆孔洞封堵作业,结果造成地铁信号系统断电,车站列车自动监控面板黑屏。
而此前,上海地铁10号线的另一起导致车辆开错方向的信号事故,同样也是在地铁正常运行时间段内进行信号升级调试引发的。可见,目前在地铁运行期间进行的各类维修、调试作业授权级别尚不足以保障地铁公共安全的起码要求,存在授权的随意性,必须及早改变。
地铁正常运行时,行进中的列车中会有大量乘客,一旦因维修、调试出现事故,就极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公共安全事故。而地铁运营公司本身需要为企业效益负责,很难客观评价是否需要停止列车运营来进行维修、调试作业,是否该提前通知乘客。因此,这类授权应尽早上收到公共安全监督部门掌控,并同时应建立严格的信息提前披露制度和入口警示制度,让乘客自主选择是否乘坐维修、调试中的地铁。
此外,地铁部门还应早日公开问责环节的各项规定。
从本次事故处理情况看,有多位地铁公司员工被调离岗位和行政撤职。包括申通集团总裁俞光耀、申通集团董事长应名洪也因对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被给予了行政记大过处分。处罚面波及了地铁公司的各级领导。
地铁事关公众安全,在短短三年内发生两起列车相撞事故,确实应严肃追责,以提高地铁公司各级员工对安全的高度重视。
但同时,地铁公司也应更明确向公众披露,相关员工是因违反哪项行政法规、公司规定而被行政追责、业务追责的,以此增强公众对安全制度本身的信心,也有利于公众更全面审视上海地铁安全的机制性隐患,从更高层面防范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日前强调,要坚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把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根本标准。
地铁安全要让群众满意,当然不能仅停留在出了事故“打几十大板、出口恶气”的公众情绪宣泄层面。而应切实增强地铁安全制度透明度,有效增进公众知情权、表达权,让公众理性参与到排查地铁安全隐患、提升地铁安全保障机制的工作中来,实质性提升地铁安全,人民出行更放心。希望地铁公司早日行动起来,敞开大门,让公众早日参与到安全隐患大排查中来。
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的信息交流,并不代表中国防火网赞同其观点。中国防火网专注于动车、地铁等轨道交通工具材料的防火阻燃标准咨询及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