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下泉水多,洛阳地下文物多,柳州地下岩洞多,这些地方根本不适合建地铁。”业内专家日前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城市热衷于兴建轨道交通,尤以地铁为甚,并存在攀比现象。多位专家表示,城市应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特点发展轨道交通项目,提防出现一窝蜂现象。(7月12日《经济参考报》)
不适合修建地铁的城市却急于上马地铁项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攀比,因为一般的国际性大都市都有地铁,在国内一些排得上座次的城市也有地铁,可以说有地铁也算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而眼下,城市发展其实面临许多困境,比如城市之间竞争激烈、城市用地指标减少,另一方面城市的服务定位也被时常提及,那么一些城市管理者就想当然的把实现集中到了地铁上,对个人而言是政绩工程,对城市间的竞争而言也是一张有利的牌。这也就造成了当下许多城市不顾实际,而盲目的想要上马跌铁项目的事实。
地铁本无原罪,但如果不切合实际盲目上马就有问题了。事实上,建地铁必然要面临两个巨大的问题,一者是钱的问题。报道称,从每公里造价来看,地铁成本是5亿元,轻轨成本是2亿元,有轨电车是2000万左右。城轨交通项目具有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社会效益好而自身经济效益差的特点。而地铁的盈利模式尤其是世界性难题,绝大部分地铁都依靠政府补贴运营,风险不言而喻。二者对公众利益的问题。地铁建好后必然要有人来乘坐,要是无人乘坐才能有效益。但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的人口少,另一方面地铁也不可能修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这必然会减少客流,换句话说,就是地铁不能对居民的出行带来多么有益的变化,公众利益得不到彰显,反而有可能沦为政府的财政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果不能根据城市自身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来决定是否上马地铁,那么最终所修建的地铁一定会成为民生之痛。道理很简单,不经过仔细考察验证就直接上马,一定是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这段时间常有爆出地铁的管理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管理,问题可能更多,二三线城市敢保证比广州北京的地铁管理做得好吗?
近年来,一些城市打出所谓“打造国际性大都市”的口号,为此还上马一些华而不实,花钱不赚好的项目,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错误的定位。实际上,看城市发展如何,来一场大雨就能见分晓,城市之间的竞争不能沦为华而不实的攀比,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考虑公众的诉求,基于民生、基于实际。比如,济南地下泉水多,洛阳地下文物多,柳州地下岩洞多,这些城市就不该破坏城市的基本格局妄想上马地铁项目,而是应该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面着手。
一个城市必然有自己的格调和性格,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地铁。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盲目攀比早就该从城市竞争中剔除了,怎么还能岿然不动呢? |